股票杠杆 高海拔救援+原地起飞!广州南沙这家院所打通高海拔救援“最后一公里”
2024年被视为“低空经济元年”,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,无人机、载人飞行器等低空领域创新应用加速落地,助力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。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,无人机已深入航拍、测绘、物流、应急等场景,而载人飞行器的研发则进一步拓展了行业的边界。
近日,在甘孜州消防总队组织的无人机高海拔应急救援比测任务中,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研发的救援无人机顺利完成4000米高海拔的极限测试,成功打通高海拔复杂地形应急救援“最后一公里”,标志着广天院救援无人机在高海拔应用取得重大突破。
据了解,广天院救援无人机在4000米高海拔、复杂山川地形、6-7级强阵风等极端环境下,完成120kg载重飞行,发电机与物资箱精准投送以及配重假人空中转运等任务,比测全程姿态稳定、投送精准、导航精确,成功验证了极端工况下飞机平台、飞控系统和载荷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,为后续高海拔、大载重飞行任务积累了宝贵实测数据和实战经验。
广天院救援无人机
是新一代低空智能救援平台,具备250kg大载重能力、1小时满载航程和100km满载航程的卓越性能,可跨越复杂地形执行搜救任务,全面覆盖城市医疗救护、战场伤员后送、灾后应急救援及物资精准投送等关键应用场景。
该机型具备全自主垂直起降、快速机动响应、重载稳定飞行、厘米级精准导航、模块化多功能集成等五大核心优势,搭载集成心电监测、呼吸机、除颤仪、高压氧舱等先进医护设备的专用医疗救护舱,可同时救治转运2名重伤员,并依托高性能数据链实现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和远程紧急医疗干预。
载人飞行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。当前,载人飞行器的主要形态以较大尺寸的飞行汽车或eVTOL飞行器为主,起降场的占地面积至少为十几平方米量级,这对起降场提出较高要求。“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更加自由、更加无拘无束的飞行体验,就需要探索更紧凑、更便捷的飞行器形态。” 陈旭智说,为此,团队开启了飞行背包研发,希望将单人飞行器起降占地面积做到1平方米量级。
陈旭智是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(南沙)飞行器总体设计师,受邀作为2025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项目——科普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暨新质生产力“低空经济”专场活动演讲嘉宾,讲述了飞行背包的创新故事。他表示,伴随技术成熟,便捷的飞行背包在特种勤务、消防应急、空中通勤等领域具备应用潜力。
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(南沙)飞行器总体设计师陈旭智。
飞行背包是一种可以通过穿戴产品、操作垂直引擎飞上天空的飞行器。
此前,国外已有不少关于飞行背包的创新探索。然而,放眼国内,航空发动机领域技术尚有不足,研发的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、效率、响应性能等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。
聚焦这些不足,陈旭智和团队进行了大量技术探索,对控制原理、技术可行性进行验证,成功研发了飞行背包的中枢神经——“多发动机协同控制系统”,实现对多台发动机同步监视和控制。在此基础上,经过多轮总体方案迭代和更新以及多套样机的详细设计和集成测试,完成了飞行试验准备。克服了发动机起火、高温灼伤、空中飞行失稳等困难后,2024年年初,一款飞行背包的人工样机成功首飞。
“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。在后续的试飞中,我们认识到,完全依靠人工控制,学习门槛高、操纵难度大、安全性存疑,必须实现‘傻瓜化’的飞行体验,才能让这种飞行器走向大面积实用。” 陈旭智说。
随后,团队又集中力量攻克自动控制技术难关,开发了从缩小比例到全尺寸、从限制部分自由度到完全自由飞、从无人到有人的一系列验证平台,通过不断试验试飞,完成了飞行控制算法的设计和验证。
上个月,单人飞行背包首次实现了载人样机的多科目自由飞。
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飞行背包在特种勤务、消防应急等专业领域很快就能应用。不仅如此,它的后续的扩充型号也可以作为低空经济中民用通勤的一种新方式,为大家实现一个‘从阳台到阳台’的出行梦。”陈旭智说。
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,观众体验单人喷气飞行背包。
作为广州市唯一一家空天领域科研院所,广天院自2019年落户南沙以来,围绕空天科技构建起“装备研发—系统集成—技术服务—产业孵化”全链条创新体系。其研发的无人机、飞行背包等先进技术产品涉及“空、天、海、陆”全空间、全领域,此前已亮相于第十五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,受到行业高度关注。
来源:千帆南沙